【中國教育報】再艱難也不走回頭路
——山東全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探索透視(下)
■本報記者 王友文 劉華蓉 宋全政
“這類學校,你們一定要管好!”在棗莊走訪時,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不忘叮囑當地教育局的負責同志,要特別注意規范當地拔尖學校的辦學行為。這些“帶頭大哥”都是當地學校的模范,一旦暗地里搞違規動作,很快就會給其他學校帶來壞的示范。
面對外界的贊譽之詞,山東在推進素質教育中一直相當低調。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一直強調,我們只是試圖讓山東的教育回歸到國家教育方針上來,回歸到教育的基本規律上來,回歸到國家的課程方案和辦學要求上來,按照教育規律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但是,這場回歸教育原點的行動并非坦途。
重構素質教育模式下的質量觀
“我們到學校暗訪,有時必須派一名同志守著保安,然后其他同志再進校進行檢查,否則他們會在極短的時間里應付我們。”說起到學校暗訪,曾經參與督察的一位官員感嘆,面對嚴厲的規范辦學行為行動,仍有一些學校通過制定假課程表、打擦邊球、搞小動作來陽奉陰違。其實,他們仍然擔心的是,推行素質教育,教學質量下來了怎么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在高中教育在辦學目標定位方面,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升學指標硬,育人指標軟。確實,高中不能回避高考問題,但是升學率必須在育人的基礎上來抓。山東省教育廳認識到,必須轉變目前高中教育的辦學定位,否則素質教育只是一句空話。
按照當地的構想,教育必須盡快從升學本位轉向育人本位,實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真正實現育人為本。為此,山東從2008年春季開學開始在全省中小學實行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從初一年級開始,啟動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而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當地將著重完善高中學生素質發展報告,讓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狀況對高校招生產生作用,扭轉學校只重視分數的極端做法。
對學校的評價軸心,山東省也確定了改變的方向:是否全面建設合格學校、全面貫徹課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學生已成為主要標準。同時,山東省教育廳還要求,嚴禁各地下達升學指標,以分數、升學率為主要標準來評價學校的工作成績。
推進素質教育,重塑教育質量觀,感受到沖擊的不僅僅是校長,對于重回教育主體地位的老師而言,挑戰和壓力都在變大。“原來教師的任務就是上課,讓學生做題、反復訓練,然后統計成績、排隊等,這種教育活動相對比較簡單,現在的轉變無疑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張志勇說,素質教育要求老師必須改變只做教書匠的局面,老師的價值必須在分數及考試題目以外體現出來。
與之相適應的是,山東省在對教師的評價上已經確立了基本方向,新的評價體系將重點考慮師德表現、工作量、所教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合格率等,不以優秀率或升學率高低作為評價和獎懲教師的主要標準。
為了推動教師轉變教育觀,山東省教育廳于去年暑假在全省啟動了高中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目的在于喚醒10萬高中教師的激情,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高中新課程標準和對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同時,當地啟動了“山東省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計劃”,計劃在未來三五年時間分批建設20個左右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今后,無論師范院校,還是非師范院校,都要承擔教師培訓任務,必須整合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力量,在高校內部建立教師教育學院,真正為素質教育的推進提供智力支撐。
在破解難題中尋找前進的路
山東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不乏困難。去年春天,督察組“混進”某校的高考備考動員會場,并且把校長在會上的講話全部錄了下來。會后,暗訪組人員問校長:“你參加過全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嗎?”校長回答:“參加了!”“怎么感覺你的講話精神跟省里的要求不一致呢?”面對暗訪組人員的質疑,那位校長無言以對。原來這位校長在會上說,我們堅決不能淡化高考,希望各位老師咬緊牙關,打好高考一仗,咱們也不是省規范化學校,有一些也不一定太規范,可干可不干的,咱就不干……
據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關延平介紹,部分校長存在我行我素、觀望等待等態度,阻礙著素質教育在學校里的真正落實;此外,“省教育廳對違規學校出具了處罰意見后,總有通過不同途徑遞話、求情的,有的地方領導甚至跑到濟南來說情。”關延平說,在地方,高中校長在本地都有相當的聲望,多年來為本地孩子考大學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如果現在僅僅因為補課、調整課表等原因被處分、撤職,地方上有不理解情緒,甚至遲遲不予配合。“由于校長的人事組織關系在當地,教育廳只能建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或者政府處分干部,工作力度有時打了折扣。”關延平說。
據了解,在現行體制下,省教育廳在處理學校方面,最主要的手段是撤銷其“省級規范化學校”稱號,但是實際操作中卻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撤銷規范化學校稱號,將意味著學校今后必須降低學費標準,一所學校每年都要因此減少幾百萬元的學費,這些錢卻很難從當地政府得到,最終受損失的還是教育部門。
山東推進素質教育伊始,教育廳便收到了一封強烈指責的信,這封信一開頭就說:“應該迅速、及時地糾正山東教育廳推廣素質教育的錯誤做法。亂了,亂了,一切都亂套了……”
“不能不承認,多年形成的應試教育系統其實是一個非常成熟和穩定的系統,它的評價獎懲制度非常完善,教師憑成績拿獎金、晉級,校長甚至教育局長也是這樣,現在素質教育要代替應試教育,背后就是要用一套符合素質教育需要的新評價體系代替原來功利的評價體系,這里面牽扯到太多的利益調整,很不容易。”張志勇說,他曾經收到一位教師的來信,這位教師所在學校抓高考的方式很不近人情,但成績非常出色,因此每年的擇校費非常可觀,現在讓學校放棄瘋狂的應試,很可能會影響學校可觀的擇校費收入,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收入,連教師也懷疑這種矛盾恐怕難以解決,畢竟要斬斷經濟利益的鏈條可不是說說那么容易的。
與禁止加班相比,考試評價制度的變化更為根本。當地認識到,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治本之策,新的評價體系需要建立。按照山東省教育廳的規劃,新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5個方面:學生日常學習評價制度、高中招生考試制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學校及教師評價制度。所有的目標指向都是引導基礎教育走內涵發展的道路。
當前,山東在推進素質教育中還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據山東省教育廳對部分地市教育局長、高中校長的一項調查表明,40%的局長、校長認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最大阻力和障礙是目前廣泛存在的不科學的教育政績觀。一些教育管理者用前幾年抓經濟GDP的辦法抓教育,層層下達升學指標,以考試成績、名次定獎懲,這種分數至上的政績觀是制約素質教育落實的最大障礙。“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障礙不在于考試、不在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而在于各級黨政領導的教育政績觀。”齊濤說,改變教育政績觀需要非常之舉,單靠教育部門難以完成。
這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改革
從去年3月起,在山東省臨沂市的大中小學校園里,“素質教育家校行”開展得轟轟烈烈。當地教育局為了配合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全市中小學舉行了大規模的家庭教育專家巡回報告會,截至目前,共舉行了230場,惠及全市61萬余名學生家長。
“多年來,高中學校幾乎包辦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責任,而素質教育本身要求學校不能包辦、代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德育問題、學習興趣的問題、適應社會的問題等,有些應該是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的責任。”濟南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春光說,推進素質教育本身同樣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面對部分家長給孩子請家教、上課外培訓班,校內減負校外補的情況,建立起合理的家庭教育體系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推進素質教育的難度很大,但是沒有后退的余地。齊濤說,素質教育必須堅定地搞下去。“如果放棄,恐怕山東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會再旗幟鮮明地推進素質教育,我們也不愿給兄弟省市帶來負面影響,從一年的時間來看,我們的路沒有走錯,還要進一步放手去干。”齊濤說。
如今,山東正在面向素質教育的長遠發展搭建長效運行機制。這套長效機制包括: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制度;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制度;實施素質教育專項督導評估;建立素質教育督導責任區;加強隨機督察,強化行政問責。
去年9月,山東“兩熱一暖一改”工程試點開始,這項在當地被稱為“211”的工程,目的在于讓農村中小學生喝上熱水、吃上熱飯和解決冬季取暖問題,推進農村中小學改廁治污,保障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實,工程的啟動不僅僅在于工程本身,山東省政府希望盡快為全省每一所中小學提供最基本的硬件保障,為素質教育的推進夯實基礎。據了解,當地爭取用3至5年時間推動全省每一所學校在公用經費、師資配備、設置與規劃、用地、校舍建設、裝備條件等方面達到省定標準。
最近,山東又有一項新舉措出臺,在對全省17個地市的教育督導中,加大對市政府實施素質教育的考核分值,素質教育作為一個專門項目將占到總分1000分中的1/5,并且不再一次性評定。今后,在山東,對各地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將常態化、隨機化,當地希望借此進一步推動政府轉變觀念,進而調節市縣,調動地方規范辦學行為的積極性,從政府層面為素質教育加力。
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山東省政府的態度很堅決。副省長黃勝說:“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素質教育要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擾,堅持不懈、義無反顧地抓下去。”對于開出的一系列罰單,黃勝說,對于阻礙推進素質教育的人,即使揮淚也要斬馬謖。
改革的代價再大也沒有耽誤一代人成長的代價大。齊濤說,教育的天職是服務、是引導,必須把教育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對家長、對國家負責。當然,我們本身也希望能得到更廣泛的支持,希望國家能從政策上給予支持,進一步拓展山東推進素質教育的空間。